close

【書        名】蘇菲的抉擇

【原  書  名】Sophie’s Choice

【作        者】威廉.史岱隆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William Styron)

【譯        者】謝瑤玲

【出  版  社】自由之丘

【出版日期】20140102

【原著出版】1979

購書連結

 

在冰冷的沙土下我夢見死亡

但黎明醒來時

我看見明亮的星晨

 

這不是最後審判日──只是早晨。超凡美麗的早晨!

 

 

《蘇菲的抉擇》是一本難以定位的書,它深沉厚重,不單只是篇幅長度、劇情內容所導致。作者威廉.史岱隆 (William Styron) 以年輕作家丁哥為敘述者,以斷斷續續續、殘缺不整的倒敘式手法,使讀者感受到交錯混亂的閱讀體驗。作者筆下性格瘋狂令讀者不解的人物,背後所要揭露的,是一段壓抑已久的痛苦,是一個深藏內心的艱難抉擇。這樣的故事、這樣的過去,塑造出一個可供我們窺探的精神、內心世界。

 

 

這本書不易讀、不易懂,不只是因為二戰、納粹、集中營等歐美20世紀的背景知識。作者筆下的蘇菲所呈現的是被害者,同時也是迫害者。是受盡調戲、強暴與凌辱的被害者,也是因迫害者的身分感到恐怖、愧疚與罪惡的蘇菲,她精神與肉體的界線早已被痛苦攪和模糊了。她的生命需要藉由承受暴虐,以解脫內心的罪惡感,這種痛苦和快感兩種極端化的感受,是在折磨抑或是在延續她的生命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極端情緒下的她,靈魂早已被消磨殆盡,上帝早已離開了她。最終的結局是不能選擇,還是不讓她選擇?

 

 

人生就像是一連串沒完沒了的選擇題。蘇菲一生中的兩次重大抉擇,其一是在集中營時,納粹的醫生要她在女兒和兒子間選擇留下一個,另一個則是活生生的推向焚屍爐。當她面對這殘酷的抉擇時,不能選擇,也不能讓她選擇,甚至沒有選擇也變成一種殘酷的選擇時。人,真的還有選擇的餘地嗎?

 

蘇菲人生其二重大抉擇,是在丁哥和精神瘋狂的猶太愛人納森間,選擇一份愛情。全書直到結尾將近時,才顯露出蘇菲的抉擇,然而這兩抉擇的背後,其實都帶有諷諭上帝的意味。

 

「有一天我會明瞭奧希維茲。」這個勇敢卻無知荒唐的陳述。沒人能夠明瞭奧希維茲。我所寫的應該是:「有一天我會寫出蘇菲的生與死,藉以證明真正的邪惡永遠也不會自這個世界消失。」奧希維茲本身仍是難以說明的。然而關於奧希維茲最深刻的描述,根本不是一句陳述,而是一個反應。

 

問:「告訴我,在奧希維茲,上帝何在?」

答案是:「人何在?」

 

人都不在了,詢問上帝在哪又有何用呢?逼迫蘇菲選擇的納粹醫生,也是一句「祂不是說:『讓受苦的子民皈依我』嗎?」。這問題既是考驗耶穌救世主,更是信仰耶穌救世主的信徒們的試煉。蘇菲留給丁哥的紙條寫道「……但此刻卻痛恨生命和上帝。去他的上帝,還有生命。甚至於剩餘的愛」。其實,蘇菲最後選擇自殺,選擇掌控自己的死亡、生命,也透露出對上帝的諷刺,藉由命運的對抗突顯生命的主權掌握在人類的手裡。

 

 

想到今年有部美劇中的人物曾說過:

 

有一個話題人人回避。恨,我非常了解恨,它在你腹中醞釀,在你體內深處攪動翻騰,接著它涌起,恨意猛烈而迅猛地上升,令人沖口而出激動的話語。你怒目圓睜、充滿怒火,你咬緊牙關,簡直要咬碎牙齒。

 

我恨你,上帝,我恨你。別說你們從沒說過這句話,我知道你們說過,我們都說過,只要你曾經歷如此沉痛的打擊……我流淚、我哭喊,為什麼?上帝。我怎能不恨你,你從我身邊偷走了這個世界上我最愛最崇敬的人。我無法理解,並為此恨你。《聖經:箴言篇》中寫道:「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,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」。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,上帝告誡我們無條件信任他。盡管我們無知,仍要愛他。

 

畢竟,信仰是什麼,不就是在考驗最嚴峻時依舊能堅持到底嗎?我們永遠不會明白,為什麼上帝奪走了杰西卡、我的父親或其他人。

 

雖然上帝沒有給我們任何答們案,他卻賦予了我們愛的能力,我要做的就是去愛他,不去質疑他的安排。所以我懇求您,親愛的主啊,我懇求您加深我們對您的愛,作為回報,用您的愛溫暖迪恩和莉安。我還懇求您,幫助我們抵御恨意,讓我們能真正地全心全意信任您,不倚靠自己的聰明。

── 《紙牌屋》 (翻譯引自 人人字幕)

 

我想,作者在最後還是帶給了讀者一絲溫暖,至少對丁哥來說是如此。這不是最後審判日──只是早晨。超凡美麗的早晨!對我來說,這不是一本易讀易懂的書,可能還需要經過導讀、解說,慢慢細讀沉澱後,才能理出書中所要呈現的意象……

 

 

 

感謝自由之丘文化提供試讀機會

 

圖片源自博客來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binn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