給予【書        名】給予: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

【原  書  名】Give and Take

【作        者】亞當‧格蘭特 (Adam Grant)

【譯        者】汪芃

【出  版  社】平安文化

【出版日期】20131230

【原著出版】2013

 

 

從拿破崙.希爾的《思考致富》、史蒂芬.柯維的《與成功有約》到鮑伯.柏格和約翰.大衛.曼恩合著《給予的力量》,市面上總是不乏成功法與生活指導的書籍,種類之多不可勝數。有來自個人生活經驗與智慧,到寓言式的小故事大道理,乃至講求科學論證的實驗證據。如今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終身聘教授,亞當‧格蘭特的《給予: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》又有何特別呢?

 

本書《給予》的特別之處,在於集結許多心理學的研究成果,論證說明給予者的力量。以漸進、對比的手法,來論述給予者、索取者和互利者之間的人脈、心態……之間的差別。書中以故事點出主題,並輔以大量研究,其中亦不乏有趣、驚人的實驗,而且作者附上的註解,闡述值得注意或研究延伸的實驗結果,使讀者更加全面瞭解實驗,是本書值得玩味的地方。

 

中國朗朗上口的俗諺:「吃虧就是佔便宜」,但真的是這樣嗎?本書以其個案和研究來向讀者證明說服。本書同時也點出,社會上最成功的人是給予者,成就最低的也是給予者。例如,在職場上當你花時間慷慨幫助同事時,相對自身分內工作的進度,會比互利者和索取者來的少。以顧問為實驗對象的研究指出,給予型的顧問在加薪幅度和發展升遷上,都相對比互利者和索取者來的少和慢,但為什麼有些給予者在加薪和升遷上會比其他給予者、互利者和索取者還快了。其實這是給予者常見的三大問題:太信任、太有同理心、太膽怯。不敢跟同事說不,而成了濫好人,被索取者盡情利用當成腳踏墊……。高成就和低成就的給予者之間的差別,關鍵在於少一點「無私奉獻」,多一點「利人利己」。本書也列舉幾個對策,輔以研究說明對策的有效性,讓給予者克服腳踏墊效應。

 

當然,若你是索取者或互利者,你有辦法成為給予者嗎?關鍵在於創造互利圈,且讓給予行為公開化,使之持續給予,而將這份精神內化,索取者亦能成為給予者。不過,或許你會有疑問,當索取者瞭解到這個原理而加以利用,成為變本加厲的索取者(假裝的給予者)時,又該如何?本書提到,當資訊公開化、流通速度極快的社會。假裝的給予者一旦露出真面目,這樣索取者的行為,消息也會傳播更快,反而使索取者陷於不利的地步。

 

本書除了著墨於人際關係中的三種身分:給予者、索取者、互利者,作者援引了大量研究來佐證這三者間,在職場、心理上的差異,可說是極其出色,同時也帶出給予行為的根本精神,以及社會應用。例如利他精神的爭辯,究竟給予時是秉持著純粹利他的精神,或是仍舊帶著自利動機。還有塊狀給予及志願服務的「一百小時原則」,這些與社會契合相關的研究,很適合應用在生活中。像是我國十二年國教中的志工時數,當局如何應用本書具體實例和研究資料,去改善志工制度,使學生從為了分數的索取者,轉而真正瞭解志工精神的給予者,而不再是為了時數而去從事非志願性服務的「偽志工」。

 

 

 

綜觀本書,以說故事的方式輔以大量研究,帶出驚嘆的見解。但對與給予者的力量所帶來的成功,我仍然抱持著部分的懷疑。誠如本書所說,「一般咸信成功的人都有三項特質:一是努力,二是才幹,三是運氣」,本書則指出第四點關鍵:我們的成功取決於我們與他人的互動方式,換言之就是我們所說的人際關係。人際關係的重要,自不用多說,但本書的問題在於內容結構上,多半是90%的故事加上10%道理型式的組合,某些部份以個案研究的方式來說明給予的力量,然而這種寓言式的個案研究往往是危險的。

 

 

 

以書中所舉的個案──林肯為例,文中花了極大篇幅,只為說明選擇當給予者的人,最後往往會滿載而歸,但在這個個案中所提出的論證,只是不斷加強說明慷慨給予的行為如何導致成功。英國小說家毛姆 (William Somerset Maugham)曾說過:「就算有五千萬個人主張某件蠢事是對的,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就變成對的」。誠如毛姆所言,書中林肯的個案只是尋求更多肯定的證據來說明給予行為的好處,但這不代表給予的理論就是正確的。同時也不可否認,這的確可能是林肯成功的原因之一,但絕對不會是唯一的原因,即便後續輔以研究來說明給予的行為所帶來的成功。例如《他們人生90%都失敗,為何還成功?》一文,就說明林肯等人之所以成功,是因為「他們不過是面對失敗時,比其他人多了一分堅持而已」,顯然由上述兩者林肯成功的原因,一者為給予,一者為堅持,你可能認為林肯成功的原因兩者都是必備的。其它的案例,如給予型的銷售業務員業績比較高,在直觀上也會認為給予型的業務較成功。畢竟你需要的,不是一位強迫推銷的業務,也不是一位討價還價的業務,你需要的只是一位真正瞭解你需求要的業務,但這樣業務的成功方法,不見得就能與所有行業的成功方式畫上等號。

 

 

 

上面的林肯案例,可以看出一種現象的產生,很有可能是由數種因素作用而成,這恰恰點出心理學的不足之處。查理‧蒙格曾對這種現象給了一個名詞──魯拉帕路薩效應(數種心理傾向共同作用造成的極端後果)。在心理學實驗中,若只採用單一傾向去解釋某種事物,或者只針對容易控制的變因來做實驗,而忽略了不可量化的因素,所做出來的實驗往往只窺見部份面貌,而不見複合效應的影響,行程過於簡化的理論。愛因斯坦的告誡說的正是如此:「科學理論應該盡可能簡單,但不能過於簡單」。如林肯之所以成功,是因為他既努力,又有才幹、運氣、給予行為……等因素而成功,每一個因素影響成功的概率、比例可能又不同。有可能給予行為所佔的成功比例最大,又或者要上述諸多因素共同作用,才會達到臨界點而引發效應。

 

睿智的利他主義者比昏昧的利他主義者自私,卻比昏昧的利他主義者和所有利己主義者都好。」─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蒙

  

 

給予者是否最能站上成就的頂端,擁有最大的影響力,這我不得而知,但很肯定的是,這不會是最後一本研究成功方法的書,「給予」也不會是成功的唯一因素。往後將會有更多研究推陳出新,甚至發現相互牴觸的研究。不過,如果你想快樂、想奉獻自己的一份心力,《給予》是一本不錯建議的書。它會教你如何創造互惠圈,營造給予的環境。它會教你有更有技巧、目的,來達到給予的最大效應,幫助更多的人。

 

 

你們看「人」這個字,表示人們在生活中必須相互扶持。過去的某個大人物是這麼說的,但是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對此產生了疑問。各位應該也曾經考慮過這個問題吧!這到底算不算是在互相扶持呢?沒錯吧?怎麼看都是這邊 (人字筆畫較短的右半邊) 的負擔比較重吧!對吧?對吧?也就是說,我想說的是

 

 

人這個字並不是指大家相互扶持,它指的是既然有一些人立於眾人之上,那麼底下必定有人在支持他們。

  

 

而我們JAXA職員的大部分都屬於這一類(人字筆畫較短的右半邊),而你們大空人呢!沒錯,就屬於這一類(人字筆畫較長的左半邊)。你們要立於光鮮的的舞台之上,高高飛往宇宙。雖然我們僅僅是支持著你們的發射台,但是為了把你們送去宇宙,我們也做好了全力支持你們的覺悟。

  

 

剛才茄子田先生說的那個人字的這個部份(人字筆畫較短的右半邊),那些默默支持你們的人們的心情。為了讓一位大空人發射升空,會牽涉到成百上千人的努力。他們一直在幕後支持著太空人,作為交換,我們必須擔負起他們所有人的期待和夢想,並努力做出回應,那就是我們的工作。 ──《宇宙兄弟》

 

 

引用《宇宙兄弟》這部動畫的片段,是因為動畫裡對「人」這個字,做了很精闢的比喻。我們的身分有時是在「人」字的左半邊,位於「人」字之上。有時則是在「人」字的右半邊,位於「人」字之下。如果你認同也贊成伸出援手、指點迷津的給予精神,那麼你需要的,不是聽聞更多小奉獻的故事和案例,而是成為故事的主角,實踐給予精神的人。到時你會發現,原來熱心的人就在你身邊,你會看見更多伸出援手的人,感受到社會的溫暖。

  

 

你也會察覺,原來你的一份小力量,可能只是幫個五分鐘的小忙,對他人來說卻是個大忙。如同《宇宙兄弟》中所說:「那些默默支持你們的人們的心情。為了讓一位大空人發射升空,會牽涉到成百上千人的努力。他們一直在幕後支持著太空人」你可能就是默默支持的那群人中的其中一個。也有可能你是接受給予的那位。那麼你,「必須擔負起他們所有人的期待和夢想,並努力做出回應,那就是我們的工作」。當你真誠的感謝那群人,或者默默的付出辛勞,不論你位在「人」字哪邊,你將會感受到一股溫暖的力量,不停周轉流動著……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binn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