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書               名】林中祕族

【原   書   名】The People in the Trees

【作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者】柳原漢雅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Hanya Yanagihara)

【譯               者】陳榮彬

【出   版   社】大塊文化 

【出版日期】20151012

【原著出版】2013

 

 

入圍2015曼布克獎最終決選書單的《A Little Life》雖然最終未能奪獎,但小說在AmazonGoodreads都獲得極高的評價,甚至還被書評家讚譽為最偉大的同志小說。沒錯《A Little Life》就是柳原漢雅的作品,如今在台灣上市的《林中祕族》則是她首部驚人駭世作品,水準同樣極高具有可讀性。

 

起初翻閱《林中祕族》時,作者便假託新聞社的報導,知名科學家亞伯拉罕‧諾頓‧佩利納深陷醜聞的風暴。搭配原先文案乍看之下,似乎讓人猜想這將會是一部科幻、恐怖元素兼具的小說,但在細讀之下卻發覺全然猜錯。《林中祕族》是作者柳原漢雅假託隆納德‧庫波德拉醫師之手,編著亞伯拉罕‧諾頓‧佩利納在獄中所寫的回憶錄,使之成為一部高仿真性的偽自傳體小說。其參考的題材原形可看出1976年諾貝爾得主Daniel Carleton Gajdusek的影子,同為科學家Gajdusek其成就是對庫魯病、朊毒體的研究貢獻,本人故事頗具色彩同樣是為傳奇人物,其深陷的醜聞與《林中祕族》的科學家諾頓一樣。

 

當然如果讀者們不熟悉Gajdusek這號人物,以及對科學發展、諾貝爾生醫奬的歷史也不太清楚的話。只讀《林中祕族》本文的讀者,恐怕將信以為真彷彿這世界真有諾頓這位人物,不曾懷疑這是一部作者精心設計打造,實為偽自傳的小說。從小說開頭引述知名報社報導、假托編輯之手編著諾頓‧佩利納回憶錄,到書末所附諾頓生平記事時間表、偽杜撰烏伊伏語詞彙表,全部在在顯示作者打造仿真傳記的手法。小說內文當中更不時穿插由編輯庫波德拉醫師,所下的繁複詳盡註解,其註解引述手法有些基於諾頓所說,但未曾在回憶錄中詳細提及的而由庫波德拉補述,有些則是編輯引述他人說法、書籍資料來對內文補充說明。小說中引用的參考資料從書名、作者、出版社、年分、頁數一應俱全的仿真杜撰,完全依據引用標準的附註呈現手法,使得小說版面呈現繁複化,卻更加反襯出小說的真實性、客觀化。

 

高規格的仿真,勢必使小說少了緊張刺激、劇情緊湊的步調,自然也不會有超自然、恐怖的元素在內。《林中祕族》所呈現的是諾頓‧佩利納的一生,一位幾近真實的人物,如書末後記所說:「這本回憶錄反映出諾頓的機智與智慧、熱情與同情心」彷若一位飽經世事歷練的科學家,晚年道出一生科學上的成就與發現、人文關懷上的省思與懊悔,是一部科學發現與人類學田野調查筆記的自傳綜合體,以傳記而言是部成功的作品,但對於追求劇情緊湊小說的讀者,卻不見得能夠好好享受這趟閱讀體驗。《林中祕族》當中有關伊伏伊伏人人類學上杜撰,從島上環境、部落神話、生活習慣、民族儀式,乃至現代人視為文化禁忌的篇幅描寫,對於以小說角度來閱讀的人,《林中祕族》不見得都適合每個人。

 

即使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《林中祕族》如此充滿大量資訊與大膽駭人的內容,我仍然認為這是一部很獨特傑出的小說。書中不乏許多精確、細緻的描繪,例如科學家史麥瑟渴望成名與自由,卻在諾頓面前崩潰痛哭,還有爭論誰最先發現何種生物、論文發表之爭、生物倫理的進展,以及在重大成就發表之後,就再也沒有其他更多耀眼的科學成就,作者精確刻劃的科研人生寫出多少人的共同辛酸。與諾頓一同前往烏伊伏島探索的人類學家保羅‧塔倫特,預見長生不死上的科學論文發表,將會把原先島上稀有海龜、烏伊伏文化給全部掠奪、摧毀殆盡。果然人類長壽的秘密,吸引各大西方藥廠、學者紛紛進駐烏伊伏島,使得島上的一切遭受大肆破壞並逐漸西化。道出科學的發明與發現,往往因為人類的貪婪與慾望,造成無法預料挽回的後果。

 

小說開頭懸疑未解的性侵醜聞、領養眾多小孩的原因、乃至附錄揭露出駭人真相,究竟是諾頓的渴望、愛情,還是不被道德與文化接受的禁忌,或者只是諾頓對於內心未知的探索,依舊試圖搞清楚那個不知道到底是何物?

 

 

然而,科學就是這麼一回事。科學始自某個人的發現。他不知道自己發現的是什麼、有什麼功用,或者能拿來解決什麼問題,但他知道自己發現了一塊拼圖,只能猜測拼圖全貌的形狀與形式。接下來,他用自己的餘生試著發現另一塊拼圖,但他不知道自己在找什麼,找得非常辛苦,也不太可能找到解答。到了下個世代又出現另一人。他看到那一塊前人發現的拼圖,又找到另一塊。所以現在他手裡有了兩塊拼圖。接著又找到第三、第四與第五塊。但是,不管到了什麼時候、有多少塊拼圖被發現,任誰都沒辦法宣稱自己知道最後拼圖的全貌是什麼。他以為自己拼的是一幅馬的拼圖,卻突然發現一塊魚鰭的拼圖,這才發現自己一直以來都錯了。他認為自己要拼出一條魚,接下來卻找到展開高飛的鳥翅膀。當科學家的人,就要有一輩子無法解開問題的心理準備,而且要知道自己不是生得太早,就是太晚,而且苦惱的是,沒辦法猜出解答為何。但是解答一旦出現,看起來又是如此明顯簡單,只能痛罵自己與解答擦身而過,當初只要稍稍調整方向就找出解答了。

 

小說當中上面這段科學上未知探索的比喻,恰當的道出科學家的難題,諾頓在科學上所發現的難題是如此,他人生中的未知亦是否如此?

 

想起曾看過一部紀錄片《Particle Fever》在影片結尾它以幾段話,總結人們為什麼要花大量的時間、金錢去試圖探索那些看似與生活無關、那未知的一切:

 

但丁的《神曲》裏面有這麼一段話:「我們的存在並不是為了像動物那樣生存,而是為了追求真善美」所以科學和知識是非常重要的,就像藝術對我們很重要一樣,這是人類的一個需求。

 

幾年前在法國發現的一個驚人的巖洞。非常壯觀,牆上的原始壁畫都非常美,畫著馬、野牛、犀牛還有獅子,因為在4萬年前那裏就是這樣的。

 

探索或者說對科學探索來說,絕對不能少了這樣一群人,他們不受規則的約束敢於進入無人涉及領域,然後為後人留下一些奇怪的動物畫像,造型奇特的石頭以及驚人的壁畫,讓我們知道當時都發生了什麼,這就是探險精神。

 

為什麼人類需要科學?為什麼人類需要藝術?這些看起來與我們的生存毫無關聯的事,卻恰恰定義了我們作為人類的意義。

 

 

《林中祕族》中所描繪出來諾頓‧佩利納,不會是一個聖人化的完人,也不是一個人生中充滿高潮迭起緊湊戲劇化的人生。作者柳原漢雅在虛構小說中賦予諾頓血肉與骨架躍然紙上,彷若世上真有他的足跡曾經存在過。諾頓的人生不只是科學上的成就而已,作者更在科學未知探索上,融進生態文化的破壞省思,人生未知的探索上,摻揉著道德文化的禁忌跨越,讓諾頓蒙塵上一股傳奇色彩增加了作品的可讀性。不得不讚嘆作者在科學與文化的洞察力背景下,深刻營造出一位富有情感的人物,將他的故事寫成一本虛構的精采傳記小說。我想柳原漢雅的《林中祕族》絕對會是我今年讀過最獨創、印象最深刻的小說。

 

 

 

以上感謝大塊文化提供試讀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binn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