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書        名】離開悲傷之後

【原  書  名】Slammed

【作        者】柯琳.胡佛 (Colleen Hoover)

【譯        者】盧秋瑩

【出  版  社】三采

【出版日期】20131101

【原著出版】2012

 

 

當我讀完《離開悲傷之後》,這才瞭解到為什麼柯林.胡佛作品這麼當紅。以類型來說,這種「新成人小說」 (New-Adult Fiction) ,相較於那帶有奇幻色彩,而愛得轟轟烈烈的「青少年小說」 (Young Adult Fiction) 而言。「新成人小說」所描寫的是更貼近於真實人生的情感與生活。作者筆下寫實地呈現「從青少年轉變成人過程所經歷的人生考驗」,那份青澀無知,帶有稚氣的青少年,正要經歷蛻變成大人的新路歷程。對成人讀者來說,它勾起了那份年少滋味的獨特記憶。對青少年讀者而言,或多或少正在讀者的生活周遭上演著,甚至故事裡面說的,正是自己當前的經歷,或者剛經歷過的情境。因此《離開悲傷之後》不論是對於成人或是青少年讀者,它都能引起讀者內心的共鳴,因而才有如此熱烈的迴響。

 

本書除了類型上的特色外,在結構上更融入了尬詩 (Slammed) 這一題材,同時這也是本書原本的書名。引用出版社對尬詩的解釋:

 

尬詩(Slammed)
8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運動,主張以不拘形式、內容的方式向群眾發表自己的詩作,重點是必須發自內心,單純的用自己的話語和肢體律動來傳達情感,而非朗誦其他人的作品或是用花俏的方式表演,因為形式自由、主題不拘,能夠藉此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主見,近來在年輕人之間形成一股熱潮。

 

不論在章節前或者章節內,都可以看到濃濃的詩意,詮釋出該章的內容、人物當下的豐沛情感,都可從詩中略窺一二。唯讀較可惜的地方,是當讀者在閱讀翻譯過後的詩句時。在詩的感受性、韻律性方面,就少了原文鮮活情感的色彩所帶來的衝擊力。

 

 

書上文宣提到:

 

根據伊莉莎白.庫伯勒.羅斯的理論,失去所愛的人會經歷五個悲傷的階段:否認,氣憤,討價還價,沮喪,和接受。

 

當人們失戀、喪親時,對於愛情、親情上一段關係的結束,不免陷入悲傷的情緒。當下人們所表現的否認、氣憤、討價還價乃至沮喪,對本書的讀者而言,主角湖兒的行為有著幼稚與不成熟的一面,讀來可能有些無言……。但說來看看自身,當自己面對失戀或者喪親時,那種「為什麼是我」討價還價的行為,在自己身上可曾有幾分影子在呢?或許這就是「新成人小說」吸引人的原因。

 

對於稚氣不成熟的主角,你是怎樣看待?

 

對湖兒、旁觀者、理解者或許能以這三種心境做總結

 

別人笑我太瘋癲,我笑他人看不穿

 

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

 

識得靈山真面目,緣因身在此山中

 

 

以上感謝三采文化提供試讀機會

 

圖片源自博客來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abinn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